5·12看望猪坚强游客暴增,专家:值得纪念,但别过度消费它
13年了。关于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四川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在那场大灾难中,掩埋地下36天奇迹存活的一头猪,被人们称赞为“猪坚强”。从此它成了“网红猪”,一举一动时不时牵动人心。
这头特别引人关注的猪,即将满14岁,据说相当于“人类的百岁”,某种程度上,属于长寿猪了。可它被赋予生命顽强的“抗震猪”之类的特殊意义之后,似乎就成了人们谈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只猪,真的值得网友如此大热度的关注吗?在这些关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意义?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伟,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所长明亮,三国文化专家谭良啸,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廷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看法:猪坚强值得大家纪念,却不应该过分关注它。
刘伟:近两年,对于它的讨论多了些调侃
刘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观点正变得多元起来。他认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猪坚强承载并消化着人们对巨大灾难之后的伤痛与哀思,那个时候,透过对猪坚强的评价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基本一致且较为沉重,表达着整个民族对那场灾害的悼念。而近两年,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多了一些调侃和戏虐。刘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或许提示整个社会对于那场灾难的负重情绪正在消解,因灾害所形成的社会形态也趋于积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确实需要避免猪坚强议题的‘娱乐化’,应当加强正向引导。”
游客探访猪坚强。
明亮:希望大家关注,但不要过度消费它
“猪坚强是一个精神的象征,社会大众希望它能一直坚强地生活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它终究会走向生命最后一刻。”明亮认为,猪坚强是5·12大地震时,社会赋予它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关于灾难的特殊社会记忆,是人们在经历残酷灾难的巨大痛苦后看见曙光时喜悦心情的最好阐释,承载着大众对必将战胜灾难迎接正常生活的美好期许。10多年来,通过建川博物馆的照顾,延续了猪坚强的生命,强化了社会大众对于抗震救灾精神的认知,从宣传教育角度而言,确实是很好的素材。
“如今,猪坚强被一次次推向热搜,有各方力量的因素。”明亮认为,首先媒体的持续关注让猪坚强有相当程度的曝光度,其次,建川博物馆的常年付出,给游客提供了关注的载体,同时,相关社会人士的发声,让猪坚强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明亮认为,当未来猪坚强离世后,相关的热度或许会发生变化,会上升为对城市建设发展、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四川人乐观精神等主流价值形成的积极表征。
了解到每年5·12这天,都会有相当多的游客前往看望猪坚强,明亮认为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日子对于四川人包括全国人民而言,都很特殊,会唤醒很多人的记忆和共情。“今年比较特殊,猪坚强生命即将走向终结,我希望大家关注它,但不要过度消费它,应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它安安静静的、有尊严地终老。”
猪坚强之家。
谭良啸:家园已重建,猪坚强已完成使命
“猪坚强再坚强,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谭良啸看来,如今,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对于猪坚强的关注度有些“过”了。他认为,猪坚强是5·12地震留下来的一种精神象征,但被毁坏的家园已经重建,人们渐渐地从伤痛中挺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猪坚强已经完了它作为标志符号的使命。谭良啸认为,猪坚强如果真的走向生命终结,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做成标本或通过为其塑像的方式,延续这种精神,仍然可以寄托大家的情感。
“我也通过网络看到不少关于猪坚强的新闻,不同声音的传递……我认为,猪坚强当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对比社会上更多的话题而言,显然有些被过度关注了。”谭良啸认为,作为媒体,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党和国家、人民等更值得关注、热议的事情上,更多的提倡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的话题,“当然,猪坚强也有这样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地震灾区人民的新精神、新面貌。”
这头特别引人关注的猪,即将满14岁,据说相当于“人类的百岁”,某种程度上,属于长寿猪了。可它被赋予生命顽强的“抗震猪”之类的特殊意义之后,似乎就成了人们谈资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只猪,真的值得网友如此大热度的关注吗?在这些关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意义?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伟,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所长明亮,三国文化专家谭良啸,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廷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看法:猪坚强值得大家纪念,却不应该过分关注它。
刘伟:近两年,对于它的讨论多了些调侃
刘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观点正变得多元起来。他认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猪坚强承载并消化着人们对巨大灾难之后的伤痛与哀思,那个时候,透过对猪坚强的评价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基本一致且较为沉重,表达着整个民族对那场灾害的悼念。而近两年,人们对于猪坚强的讨论多了一些调侃和戏虐。刘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或许提示整个社会对于那场灾难的负重情绪正在消解,因灾害所形成的社会形态也趋于积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确实需要避免猪坚强议题的‘娱乐化’,应当加强正向引导。”
游客探访猪坚强。
明亮:希望大家关注,但不要过度消费它
“猪坚强是一个精神的象征,社会大众希望它能一直坚强地生活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它终究会走向生命最后一刻。”明亮认为,猪坚强是5·12大地震时,社会赋予它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关于灾难的特殊社会记忆,是人们在经历残酷灾难的巨大痛苦后看见曙光时喜悦心情的最好阐释,承载着大众对必将战胜灾难迎接正常生活的美好期许。10多年来,通过建川博物馆的照顾,延续了猪坚强的生命,强化了社会大众对于抗震救灾精神的认知,从宣传教育角度而言,确实是很好的素材。
“如今,猪坚强被一次次推向热搜,有各方力量的因素。”明亮认为,首先媒体的持续关注让猪坚强有相当程度的曝光度,其次,建川博物馆的常年付出,给游客提供了关注的载体,同时,相关社会人士的发声,让猪坚强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明亮认为,当未来猪坚强离世后,相关的热度或许会发生变化,会上升为对城市建设发展、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四川人乐观精神等主流价值形成的积极表征。
了解到每年5·12这天,都会有相当多的游客前往看望猪坚强,明亮认为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这个日子对于四川人包括全国人民而言,都很特殊,会唤醒很多人的记忆和共情。“今年比较特殊,猪坚强生命即将走向终结,我希望大家关注它,但不要过度消费它,应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它安安静静的、有尊严地终老。”
猪坚强之家。
谭良啸:家园已重建,猪坚强已完成使命
“猪坚强再坚强,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谭良啸看来,如今,社会大众以及媒体对于猪坚强的关注度有些“过”了。他认为,猪坚强是5·12地震留下来的一种精神象征,但被毁坏的家园已经重建,人们渐渐地从伤痛中挺过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猪坚强已经完了它作为标志符号的使命。谭良啸认为,猪坚强如果真的走向生命终结,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做成标本或通过为其塑像的方式,延续这种精神,仍然可以寄托大家的情感。
“我也通过网络看到不少关于猪坚强的新闻,不同声音的传递……我认为,猪坚强当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对比社会上更多的话题而言,显然有些被过度关注了。”谭良啸认为,作为媒体,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党和国家、人民等更值得关注、热议的事情上,更多的提倡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的话题,“当然,猪坚强也有这样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应该更多关心地震灾区人民的新精神、新面貌。”
如果你觉得雨滴资源网对你有帮助的话,可以小小的打赏一下小站,用于维持本站的运营!
版权声明:雨滴资源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侵权内容、不妥之处,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敬请谅解!
本文链接:5·12看望猪坚强游客暴增,专家:值得纪念,但别过度消费它 - https://www.yudzy.com/3291.html
失效提示:此文更新于2021-5-12,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客服会及时处理,谢谢!